![](http://a.nync.com/.jpg!40)
![](http://img.nync.com/u/2022/08/11/9ed015f4_l.jpg)
江山多娇,怀宁独秀。
2002年1月18日,怀宁县城由石牌迁址高河,怀宁的历史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砥砺奋进。以县城迁址为源动力,怀宁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发展活力愈发强劲,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20年来,怀宁县城承载力不断提升,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截至2021年底,新县城框架建成面积由20年前的不足2平方公里扩大到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当初的不到1万人增长到17万人以上。该县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平安县”“全国金融生态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安徽省首批宜居县城试点”等诸多殊誉。
2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怀宁充分发挥新县城交通、区位、产业、资源禀赋等优势,抢抓机遇,围绕建设“皖西南交通中心,安庆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和“挺进全省二十强、实现发展新跨越”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项目牵动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怀宁路径”。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跨上300亿元台阶。
20年来,怀宁厚植发展优势,增进民生福祉,为这座城市赋予新的内涵。通江达海、连贯东西、宜居宜业.....靓的路、美的城、笑的脸、火的戏、甜的味,成为今日怀宁最美风景。一座现代化魅力新城在皖西南大地绽放新的光彩!
“靓”的路——大道如虹踏歌行
【镜头一】>>>
9月28日晚上九时许,从上海开往怀宁的G7592高铁缓缓抵达安庆西站,带着当天在上海签订的一笔千万元业务订单,安徽银球轴承总经理刘忠阳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从早上7时30分出发去上海,到晚上返回怀宁,前后不到14个小时。
来到站前广场,刘忠阳打车驱往位于怀宁经开区的公司。15分钟不到的车程,“高铁的开通,实现了长三角地区一日内往返,珠三角城市当日去、次日返,极大方便了公司出差和客商来怀洽谈,节约了时间成本,为公司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刘忠阳感叹道,之所以来怀宁投资,正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怀宁县城迁址20年来,昔日掣肘经济发展的交通之“弊”如今已成为联通八方的交通枢纽。怀宁交通基础设施条件2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正在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对外交通环境的改善,使怀宁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更加强劲,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如汩汩活水不断涌来——国能集团安徽公司投资110亿元的电力及新能源合作项目、国电联合动力投资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安徽菜大师投资30亿元的皖西南绿色农业军民融合食品产业园项目、安庆一欣电池投资20亿元的年产2.5亿套的简极柱生产及研究院项目……
经过20年的发展,怀宁经开区逐渐形成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园区入驻企业5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48家,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84.03亿元;在全省131个省级以上经开区考核中名列第33位。其中规上企业141家。园区高新技术企业4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0家;“专精特新”企业5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安徽省数字化车间8家。怀宁县先后荣获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省森林城市等。
随着交通条件的日新月异,怀宁大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农产品货畅其流,外商和游客纷至沓来,经济发展乘势而上。以梦想奠基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怀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将不断延伸,越来越宽广……
“美”的城——城市更美更宜居
【镜头二】>>>
这些天,怀宁县住建局城建档案室主任李发祥正在为城建档案室迁移工程事项忙碌着。由于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入室城建档案数量猛增,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县住建局决定实施城建档案室迁移工程。
今年55岁的李发祥,2002年进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2010年抽调到新县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县城建设的参与者,他见证了怀宁县城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县城建设速度真快啊!谁能想到当年的荒野如今高楼林立。”看到县城移步换景每天都在变化,李发祥笑容满面。
进入怀宁县城,随处可见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道路、一幢幢崭新靓丽的高楼、一个个优雅宜人的住宅小区、一处处功能齐全的便民场所、一排排郁郁葱葱的风景树木……经过20年的建设与发展,一座布局合理、建筑新颖、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在独秀大地悄然崛起。
现在,每天逛公园是75岁的曹显贵老人的“必修课”,家住县城的他走出家门不到10分钟就可以到独秀公园。不仅仅是曹显贵老人,现在17万多的的怀宁县城居民,人人都享受着出门500米内有公园,出门见绿的惬意和美好。
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怀宁县城迁址高河,同年成立新县城建设指挥部,1999年2月开工建设。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2002年元月,县政府驻地迁址高河。县经济开发区与县城建设相伴而生、产城一体,实现融合发展……
高标准、高起点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怀宁新县城从办公、商住、商贸的功能分区,从基础配套设施、新老城区节点改造,到重点地段开发高层标志性建筑;从风格建筑群到商住小区的都市风情,规划落实到每个地块、每栋建筑。城区现有道路79条,其中主干道19条,次干道12条,总长107.9km,面积265万平方米。县城已成为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县城框架建成面积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万。怀宁先后入选安徽省园林县城、安徽省首批“宜居县城”试点县和省级“城市双修”试点县、安徽省城市体检试点县。
20年间,怀宁县城市建设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动作,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的记忆,如今,一个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美丽幸福家园正以迷人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笑”的脸——书写民生幸福卷
【镜头三】>>>
家住怀宁县城的黄女士是上班族,孩子在幼儿园。以前下午4时多就要接孩子,耽误上班不说,接了孩子丢在家里不放心,带去上班不方便。自从幼儿园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下午下班后再去接孩子也来得及,上班和带娃两不误。
幼儿教育是群众的民生大事。学前教育促进工程被怀宁《县政府报告》列为承诺为民办好的实事之一。该县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城乡幼儿园,提供课后延时服务。每天早上7:40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下午5:30后接孩子回家,幼儿园提供两餐两点,中午老师安排孩子午睡。“孩子在幼儿园学得开心、吃得舒心、睡得安心,我们家长也很放心。”黄女士满脸笑容,一流的保教和优质的服务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在怀宁县平山镇大洼社区司山组文化中心的“村民笑脸墙”上,由142张村民笑脸组成的照片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张张鲜活生动的面孔,晒着幸福感,传递正能量,令人倍感温暖。在怀宁县城乡,一项项“民生套餐”,一件件惠民实事,把民生大网越织越密,悄然改变着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
“增进民生福祉”,怀宁县每年的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里均赫然在列。县城迁址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该县以初心勾勒,以匠心绘就,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注的利益和现实问题入手,紧紧围绕就业促进、老年助餐服务、安心托幼、快乐健身、便民停车、放心家政、文明菜市、老有所学等暖心工程,以实干与担当绘就民生幸福长卷,让老百姓尽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怀宁县不断做大财政“蛋糕”,推动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十三五”以来,全县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重点实施社会保障、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等30多项民生工程。民生工程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稳步推进,不断惠及万家百姓。
居住环境改善了,道路出行方便了,看病就医便宜了,社会保障更全面了……20年间,怀宁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暖心事,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怀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书写着民生发展的新篇章,让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更加可见、可感、可触,也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火”的戏——黄梅故里绽光彩
【镜头四】>>>
“细妹,快让妈妈看看,你哪摔伤了?”“妈妈,年糕摔到山下了,我要捡回来。”10月2日晚上7时30分,怀宁县黄梅阁演出大厅里座无虚席,黄梅戏《挑山女人》在清脆激扬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
《挑山女人》把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故事,演绎成一部直面人生、直通人情、直抵人心的好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既催人泪下,又传递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17年里,无论风雨、不计寒暑,一个女人每天挑着一二百斤的货物往返于齐云山3700级石阶上,磨破了140多双鞋,挑断了70多根扁担,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家的重任,太感人了!”观众刘亚萍观看后感慨道。
怀宁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20年来,该县将黄梅戏纳入文化强县和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通过戏曲特色小镇建设、黄梅戏进校园、送戏下乡、扶持黄梅戏民间班社等,推进黄梅戏传承发扬。县黄梅戏剧团,将黄梅戏演出舞台搬到网络直播间,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几个月内便收获上百万粉丝、数百万点赞。
石牌镇素有“戏曲之乡”之称,是全国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历史上有“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之说。怀宁县借助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契机,推动成立“戏迷联盟”,建立石牌“特色戏曲文化”国家级发展平台。积极谋划以戏曲文化为灵魂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特色旅游为品牌的全域旅游体系,力争把石牌打造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塑千年古镇水乡灵韵,以“戏曲巨构”“虚实相生”的规划设计理念,构建石牌戏曲文化体验空间,形成处处有戏、步步精彩的戏曲场域,借助石牌老街深厚的人文历史,通过激发老街新活力,重塑历史街区的古香古色,打造全新的旅游特色品牌。
怀宁县广泛开展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学生在黄梅戏老师示范下,凝神、提腕、身移,眼随手动,唱词不断,好戏连台。其中小学生钱博秀、王艺、乔雅小柔亮相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累积参与学生达10万人次,全县中小学生几乎人人会唱黄梅戏。
一年四季,季季丝竹不断,在怀宁,看戏成了农民长见识、受教育的好方式,担负送戏下乡的县剧团和民间班社结合新形势,适时推出新戏。怀宁连续多年将送戏下乡纳入文化民生工程,坚持不懈“唱起来”“走下去”“走出去”,让城乡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过足戏瘾。
“甜”的味——蓝莓铺满致富路
【镜头五】>>>
9月25日一大早,怀宁县清河乡金山村村民何节贵像往常一样,来到家门口的蓝莓基地务工。“我在这里做工好几年了,每年有近2万元收入。”何节贵说,“以前这里是荒山一片,乡里通过招商引资,开发种植蓝莓,通了水泥路、自来水,我们在家门口的蓝莓基地上班,既有固定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更重要的是家乡环境变美了。”
何节贵的家,二层三开间的楼房,干净整洁,家里电器齐全。“党的政策好,家家户户都有事做、有钱挣,我家在村子里只能算中下等,好的房子多着呢。”何节贵乐呵呵地说。
走进怀宁大地,到处澎湃着绿意,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产业,绿色的城乡……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生态画卷让人惊叹,一处处振奋人心的发展场景令人欢欣。县城迁址20年来,怀宁县在绿色发展大道上步履铿锵,交出了一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精彩答卷。
种植蓝莓、加工蓝莓、举办蓝莓节、打造蓝莓基地景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怀宁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蓝莓之乡。全县蓝莓种植面积7万亩,187家蓝莓企业、5家深加工企业。长三角最大的蓝莓种植区、深加工交易集散研发中心、重要的蓝莓元素休闲旅游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一二三产年产值达45亿元的大产业,初步形成以良种繁育、规模种植、游客采摘、预冷保鲜、食品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怀宁蓝莓”获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基地称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022年鲜果总产量可达到1.4万吨,一产收入突破9亿元。深加工的蓝莓酒、蓝莓干、蓝莓饮料等产品还销往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带动农民就业11000余人,每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县城迁址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怀宁县厚植生态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福祉。“我们全国区域基本竞争力、人均GDP不断增长的同时,县域科学发展绿色指数也连续增强,可以说,青山绿水之富正持续惠及全县百姓。”怀宁县负责人自信地表示。
怀宁县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双赢”,让村民在新业态下享受幸福生活。昔日的“恶水穷山”如今已变成绿水青山,并成为强县富民的“金山银山”。站在新的起点,怀宁县正以习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推进“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独秀大地上,一幅绿水青山的美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